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包含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大背景下,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培育和指导实践发展?为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国建设,本期特邀一批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此进行讨论,以期激发学界对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问题的研究热情,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马晓河研究员等人的《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基础,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从要素融合效应、业态变革效应和供需匹配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以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分析面临的困难,提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五方面重点任务。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发展长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的调整与优化配置、大量资源的持续投入、能源的高度消耗来谋求农业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然而,农业传统生产力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强国的建设。罗必良教授等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一文认为,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加快形成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实现发展路径转换。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明确其价值意蕴。杨颖教授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一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现代化探索与农业生产力变迁的互动,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抓好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两件事,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基本思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驱动力。毛世平研究员等人的《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一文,在梳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和质态创新的路径推动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代表的农业质效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文章认为,数字技术、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将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应用场景。未来,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机智能装备技术提档升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中应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加强农业科技性人才队伍建设。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什么?刘志彪教授等人的《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选择策略——兼论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一文认为,重点应放在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上。我国农业承载了近两亿人的就业,既是传统型产业,又是基础性产业,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重点强调智改数转网联路径。文章在对江苏实践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以智改数转网联为主体内容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农业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健全农业产业链数据共享机制。
高帆教授的《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一文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产业“三力”,即产业形态重构力、产业结构重塑力、产业跃迁支撑力。进入新时代,在产业形态重构力方面,我国农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方式、流通体系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来源;在产业结构重塑力方面,我国农业对非农部门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内的非农部门对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功能凸显;在产业跃迁支撑力方面,生产关系维度的经济制度完善,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支撑功能。我国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着力完善与农业需求扩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组织创新、城乡要素流动、社会秩序平稳相关的经济制度。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重要抓手。龚斌磊教授等人的《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测度与实证》一文,在对以索洛余值、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为代表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传统测算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变系数模型和新增长核算法等前沿方法,以技术创新导向、农业特征导向和多维目标导向为核心,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体系进行了重构,并以农业数智化技术为例,展示了新测度体系的应用。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视域下提出的,因此,非常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高原教授等人的文章《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长足积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聚焦“三农”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进入新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必要前提。未来,应注重通过技术创新与乡村物质及社会特性相适应、包容性产业链变革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支撑,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发展。
https://mp.weixin.qq.com/s/-KR_AG73_5gN7PYwjZmIAw
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院学习参考第2期——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pdf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包含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大背景下,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培育和指导实践发展?为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国建设,本期特邀一批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此进行讨论,以期激发学界对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问题的研究热情,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马晓河研究员等人的《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基础,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从要素融合效应、业态变革效应和供需匹配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以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分析面临的困难,提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五方面重点任务。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发展长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的调整与优化配置、大量资源的持续投入、能源的高度消耗来谋求农业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然而,农业传统生产力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强国的建设。罗必良教授等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一文认为,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加快形成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实现发展路径转换。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明确其价值意蕴。杨颖教授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一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现代化探索与农业生产力变迁的互动,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抓好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两件事,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基本思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驱动力。毛世平研究员等人的《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一文,在梳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和质态创新的路径推动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代表的农业质效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文章认为,数字技术、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将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应用场景。未来,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机智能装备技术提档升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中应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加强农业科技性人才队伍建设。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什么?刘志彪教授等人的《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选择策略——兼论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一文认为,重点应放在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上。我国农业承载了近两亿人的就业,既是传统型产业,又是基础性产业,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重点强调智改数转网联路径。文章在对江苏实践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以智改数转网联为主体内容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农业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健全农业产业链数据共享机制。
高帆教授的《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一文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产业“三力”,即产业形态重构力、产业结构重塑力、产业跃迁支撑力。进入新时代,在产业形态重构力方面,我国农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方式、流通体系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来源;在产业结构重塑力方面,我国农业对非农部门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内的非农部门对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功能凸显;在产业跃迁支撑力方面,生产关系维度的经济制度完善,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支撑功能。我国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着力完善与农业需求扩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组织创新、城乡要素流动、社会秩序平稳相关的经济制度。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重要抓手。龚斌磊教授等人的《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测度与实证》一文,在对以索洛余值、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为代表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传统测算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变系数模型和新增长核算法等前沿方法,以技术创新导向、农业特征导向和多维目标导向为核心,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体系进行了重构,并以农业数智化技术为例,展示了新测度体系的应用。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视域下提出的,因此,非常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高原教授等人的文章《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长足积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聚焦“三农”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进入新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必要前提。未来,应注重通过技术创新与乡村物质及社会特性相适应、包容性产业链变革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支撑,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发展。
https://mp.weixin.qq.com/s/-KR_AG73_5gN7PYwjZmIAw
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院学习参考第2期——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