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走进英德桥头镇坪山村姬菇种植试点基地,产棚内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菌包,一个个菌包里开出一朵朵绣球花,层层叠叠、鲜嫩饱满、长势喜人,清新的菌香扑鼻而来。
菇棚内,英德乡村振兴驻桥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队员用手掐住菇根,轻轻一扭,带着喜悦微笑采摘下丰收成果。
这是在中国热带农作物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博士刘义军及其团队的支持帮助下,英德桥头镇打造的首个食用菌产业试点基地初显成效,种植的姬菇迎来了第一批采收,工作队会同镇农办、桥头社区,在坪山村食用菌试点产棚开展首采活动。
现场,采摘的姬菇粗壮均匀、鲜嫩肥厚、成簇相拥,每簇姬菇重量可达半斤以上。工作队队长李政文介绍,姬菇如此喜人的长势离不开日常每一个环节的精心照料,为保证温度和湿度,产棚选择了带有镂空窗户通风透气的房屋,提高了采光率、保证了温度,同时采用喷雾的形式给平菇提供水分。
“刘义军博士团队不仅送菌棒过来,姬菇生长过程中,还先后6次过来指导种植,手把手示范菌棒摆放、喷水、通风等技术操作,每周也在微信工作群远程指导,老村长陈伯红每天两次到菇棚浇水;我和驻镇工作队队员基本上每天都到菇棚查看菌菇生长情况,其他队员和有关镇村干部每周会到菇棚查看。”李政文说道。
据悉,在桥头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工作队链接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科技支持,会同该镇农业农村办(乡村振兴办)、桥头社区及坪山村小组于今年11月,在原坪山小学旧址打造了一个“食用菌试点”。
“前天出菇50多斤,昨天出菇86斤,已全部销售完。一些农庄、酒楼以及镇府食堂派人先后到菌菇场考察和买菌菇。”自从姬菇首采后,这些天来当地党委政府和工作队大力拓展销路,为姬菇“代言”,挨个打电话联系辖区的企业、酒楼、农庄,推销优质特色农产品,基本实现当天产当天销。
桥头镇有不少闲置的房屋或者庭院,加上当地有丰富的林木和甘蔗、秸秆等废弃资源,也为培育菌种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发展食用菌种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工作队开展食用菌试点种植也是基于此。食用菌种植生长周期短且见效快,技术难度较低,带来的收益可观,且采摘后的菌糠,经加工可以再次还田入土,成为农作物的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李政文表示,下一步驻镇工作队将积极探索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提高种植水平,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12月8日,走进英德桥头镇坪山村姬菇种植试点基地,产棚内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菌包,一个个菌包里开出一朵朵绣球花,层层叠叠、鲜嫩饱满、长势喜人,清新的菌香扑鼻而来。
菇棚内,英德乡村振兴驻桥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队员用手掐住菇根,轻轻一扭,带着喜悦微笑采摘下丰收成果。
这是在中国热带农作物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博士刘义军及其团队的支持帮助下,英德桥头镇打造的首个食用菌产业试点基地初显成效,种植的姬菇迎来了第一批采收,工作队会同镇农办、桥头社区,在坪山村食用菌试点产棚开展首采活动。
现场,采摘的姬菇粗壮均匀、鲜嫩肥厚、成簇相拥,每簇姬菇重量可达半斤以上。工作队队长李政文介绍,姬菇如此喜人的长势离不开日常每一个环节的精心照料,为保证温度和湿度,产棚选择了带有镂空窗户通风透气的房屋,提高了采光率、保证了温度,同时采用喷雾的形式给平菇提供水分。
“刘义军博士团队不仅送菌棒过来,姬菇生长过程中,还先后6次过来指导种植,手把手示范菌棒摆放、喷水、通风等技术操作,每周也在微信工作群远程指导,老村长陈伯红每天两次到菇棚浇水;我和驻镇工作队队员基本上每天都到菇棚查看菌菇生长情况,其他队员和有关镇村干部每周会到菇棚查看。”李政文说道。
据悉,在桥头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工作队链接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科技支持,会同该镇农业农村办(乡村振兴办)、桥头社区及坪山村小组于今年11月,在原坪山小学旧址打造了一个“食用菌试点”。
“前天出菇50多斤,昨天出菇86斤,已全部销售完。一些农庄、酒楼以及镇府食堂派人先后到菌菇场考察和买菌菇。”自从姬菇首采后,这些天来当地党委政府和工作队大力拓展销路,为姬菇“代言”,挨个打电话联系辖区的企业、酒楼、农庄,推销优质特色农产品,基本实现当天产当天销。
桥头镇有不少闲置的房屋或者庭院,加上当地有丰富的林木和甘蔗、秸秆等废弃资源,也为培育菌种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发展食用菌种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工作队开展食用菌试点种植也是基于此。食用菌种植生长周期短且见效快,技术难度较低,带来的收益可观,且采摘后的菌糠,经加工可以再次还田入土,成为农作物的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李政文表示,下一步驻镇工作队将积极探索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提高种植水平,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